詠春拳的特點是靈活取中,密集攻擊強
小念頭是詠春拳的入門套拳,一開始練習詠春拳,首先接觸的便是小念頭。小念頭講究「朝形」,出拳者朝著對方,以最短距離攻擊對方,例如出拳出直線,不會拐圈,又會以最快速方法保護自己,例如枕手。小念頭的另一特點是用最簡潔、毫不花巧的手法達到實際的攻防效果。
尋橋是詠春的第二套套拳。練習小念頭時,只有手部動作,腳步紮馬不動,但尋橋則需移動腳步,取的是「朝形」概念,因為當與人對戰時,對方不會站著不動,任你攻擊,反之亦然,一定是雙方都有技擊反應,會移步,會走動。朝著攻擊目標時,對方會作出應有反應如防守、閃避或反攻等意圖,因此要選擇最快的途徑和最有效的方法來截擊對方的行動。尋橋是指尋找一條捷徑達到攻擊與防守最佳效果,也就是所謂「追形」。
將小念頭和尋橋糅合使用,叫做「朝面追形」,體現出詠春的獨特打法。
標指是詠春的最後一套套拳。當面對不正常的搏擊環境,如超過一個對手、或對方手持武器的惡劣情況時,又沒有逃生路徑,唯一方法是靠自己破開困局,盡可能減少傷害,尋求生路。即是「兩害取其輕、兩利取其重」這個道理,正是「敗形」最終目的。千萬不要想像自己像電影中的不死英雄一樣,一個人打幾十個,這是不切實際的。所以,標指可說是不為敗中求勝,而是敗中求存。
練習詠春三套套拳,可以海上航行作比喻:小念頭是在風平浪靜時,有方向,有導航,容易瞄準,直達目標;尋橋則是海中有障礙,如海上迷途,加上風高浪急,如何尋找最有利的航線達到目標;標指則是處於波濤洶湧、雷電交加之際,如何在惡劣環境中保持完整,解決困境,最終達到目的。
詠春常說的「黐手」,是反覆練習雙手的反應和位置,作用是熟習圓直之間的反應運用模式。黐手包括最常用的六種手法:伏手、枕手、衝拳、攤手、拍手和膀手,以及三種手法:㩒手、拍手和擸手,作為最基礎。
當黐手熟練後,進入盤手和雙內外門黐手。所謂「黐手練法、盤手練功、內外練入、練中取中」。
上有上打,下有下打,既有黐手,當然亦有黐腳。黐腳是專練下盤腳法,達到上下兼顧的目的。黐腳和三品樁的最大分別是,黐腳是兩人對練,產生互動效果,而且練的是最常見的腳法,例如正腳、橫腳、踩腳、窒腳、楝腳等;三品樁則是對著樁練習,練平素不常接觸的步法,如錯步、扣步、攝步、標指步等。
木人樁是將平時少用的手法化於木人樁上。有人以為誤會木人樁只是專用來練習硬功,令手部力量增強,但這真是天大的誤會。若木人樁真的如是,根本不用有這麼獨特設計的外型,何況真要練硬功,找其它他硬木或硬鐵也可以,何須出動木人樁。
其實,木人樁的設計,相等於分了樁與手之間的角度、樁法與步位的位置及樁身的受力點與受力方向,練習過程中包括了許多敗形手法和敗形腳法。所謂敗形手和敗形腳,即位置錯誤,產生另一手法和腳法去彌補錯誤。此外,木人樁有助練馬產生對抗力,例如索手,如不抽馬,一索便會馬步不穩,自己俯身向前,等於用手索,不是用馬索,藉木人樁練習可知。
三品樁是專練下盤功而設,下盤馬法分為衝馬、撞馬、殺馬等。而特別的步法包括鎖步、扣步、擺步、敗形步,加上黐腳的腳法,如正腳、橫腳、踩腳、窒腳、楝腳等。所謂「上步衝馬、標步撞馬、起腳殺馬」。
所謂「一寸長,一寸強」,六點半棍長度約八至九呎,以長制短。若能把如此長的棍舞得得心應手,練習短棍更易如反掌。六點半棍亦可同時練習長橋發力,將力與勁集中於棍頭一點,例如槍棍,棍身等於來福線,有旋轉力,不是直捅,棍頭等於子彈直飛出去。此外還有「登」棍,是防守性,當對方迫近自己,不能產生以長制短的時候,便「登」登開對方,產生空間達到以長制短的最終目的。
棍可擋,可受,刀可擋,而不可受,一受便沒命,非死即流血。八斬刀刀長約一呎,主要是以短破長,但「一寸短,一寸險」,必須偏身使用八斬刀,一來目的是縮短距離,二來是將身位和刀匯聚於一條中線之中,加上以步法縮短距離,要一步到位,攻擊對方,和六點半棍製造空間距離的意圖截然相反。